第414页_今穿古之小大夫
笔趣阁 > 今穿古之小大夫 > 第414页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414页

  宋末的时候,许多人不愿意给元人俯首称臣,便乘船南下离开了中原故土,在海上占岛为王,做起了海商。

  元朝并不时兴海商,因为蒙古人基本上都是一辈子没见过海的人,在马上无敌的蒙古铁骑,不见得在船上也无敌。

  到了大明初立,洪武皇帝也是个旱鸭子,便下过诏令,除了运粮的海船,非得朝廷允许,否则片板不得下海。

  后来疏通运河之后,运粮的海船数量更少了,毕竟海外还有海盗呢,内水路可没育水匪敢劫官船。

  没了海上贸易的巨额利润,如今就剩下陆地上的商圈了,最赚钱的莫过于对外贸易。

  茶、盐、布匹,铁器,这都是外族人无法自给自足的东西,他们必须花费大价钱,从中原商人手里头买来。

  只是外族人凶恶,谁知道塞外行商会不会被外族人来个黑吃黑啊?所以基本上,所有的商人,都是在边塞贸易,又怕随时打起来,到了地方就直接找当地的商行交易,然后抬脚就走,至于当地商行怎么销售货物,和他们有什么关系

  当然,和他们没关系,可跟燕王有关系

  最最有关系的,就是崔远和穆肃他们合伙弄出来的常青商行了,几乎占据了北平府全境,到了那里只要你想倾销货物,直接找常青商行的分店,多少都能吃得下去

  不是没人找过茬儿,可谁让人家有燕王这个保护伞在呢

  北平府可是燕王的封地,谁敢在亲王的封地上,跟亲王对着干?找死不是

  他们这些人,眼馋的要死要活,可惜,愣是没机会插手进去分一杯羹啊

  如今好不容易熬到了新帝登基,他们已经摩拳擦掌,准备分享这个大蛋糕了。

  今日陛下接到了奏报,看样子对燕王还挺器重,你们也都好好想想,怎么才能让陛下不要养虎为患!黄子澄也贪心,但是前提是必须要保证建文帝的江山稳固,龙椅太平。

  反正新帝登基,各位亲王不都是要进京拜见的吗?到时候,一不做二不休,直接都。那人做了一个砍头的手势。

  未尽之语,不需明说。

  荒唐!有人反对:你要是真这么做了,信不信顷刻间就能天下大乱?那些封地留守的世子们都是好相与的吗?说不定他们还要感谢你,让他们提前继承了王位,然后兵戈直指南京城

  九王戍边不是空口说白话的。每一个藩王食粮万石,并有军事指挥权,于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,辖军三护卫,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,多者万人。

  九位边王(辽、宁、燕、谷、代、晋、泰、庆、肃)因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,所以护卫甲士尤多。

  北平的第四子燕王朱棣佣兵十万,大宁的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带甲八万,革车六千。

  他们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、训练将兵、巡视要害、督造军器。晋王、燕王多次出塞征战,打败蒙元残余势力的军队,尤被重视,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,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,大事才向朝廷报告。

  尤其是燕王,由于功绩卓著,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,地位独尊。

  晋王已经死了,新上任的先不提,重要的是,朱元璋到死都没收回这个特权,朱元璋是开国皇帝!是太祖啊!他的话,金科玉律

  当皇帝的还不是朱元璋的儿子,还是皇太孙!这比亲王们可是矮了一辈儿啊

  那你们说,怎么办?有人想不出有效的办法,拍桌子摔凳子的有的是暴躁之徒。

  要不怎么说,文人造反三年不成呢

  只是他们不知道,他们议论的这些话,一字不漏的被监听的人记录了下来,隔天便飞鸽转书了出去,坐镇北平府的燕王,第三天就收到了厚厚一摞的记录本。

  竖子安敢欺我朱家无人乎!燕王朱棣看完之后,脸色通红,气的直接一掌就砸碎了一个红木小炕几。

  老爹刚死,尸骨未寒,这就要大肆屠戮他们这些当儿子孙子的了,建文之师,洪武十八年的探花郎,果然好本事,好心性

  坐在旁边的道衍却笑的欢快:王爷,您准备好了吗

  不管燕王朱棣准没准备好,首先发难的是建文帝。

 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,削周王。

  因周王是燕王同母兄弟,而朱允炆怕他与燕王沆瀣一气,于是决定先废周王。

  时周王次子朱有燻告发父亲谋反,于是派曹国公李景隆以备边之名经过开封,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,废为庶人,迁往云南蒙化(今昆明以西、大理以南)。

  文景辉看到邸报的时候,知道马上就要风起云涌了。

  晚上在空间里,武大抱着文景辉,很是委屈的样子。

  这是怎么了?难得大忠犬还有郁闷的时候,文景辉摸着武大的脑袋给他揉了揉太阳穴。

  明天去见谢贵他们。武大一脸面无表情:上面的意思,说是巡边,其实就是预备着接手呢。

  真的假的啊?文景辉来了精神:你可得给我记好了,东西什么都不能给,土豆也不能让他们知道

  他们刚到指挥所,要我们去拜见,并不是要来卫所。现在他们还没那个权利。军中不似朝上那些文官们唧唧歪歪,军中一切以实力为尊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3bqg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3bqg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